文学网 > 明朝抗倭风云 > 第57章 ?第57章 倭寇在洞宫山盗挖古墓

第57章 ?第57章 倭寇在洞宫山盗挖古墓


上一章正说到,卢镗与魏一恭追击倭寇船队到了双屿岛,由于双屿岛倭寇部署的火力相当强大,卢镗与魏一恭知道攻打双屿岛不但打不下,自己还要吃大亏,于是满怀遗憾回到了驻地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了几天,卢镗与魏一恭又得到报告,说在福建东部的洞宫山有大股倭寇挖掘古墓。卢镗与魏一恭立即率领部队赶到洞宫山,这洞宫山脉是由浙江延伸入福建境内的余脉,东部有寿宁、政和、周宁、福安等县,南部与鹫峰山脉北段相连接,长约百里,高度一般在一里多到两里,最高峰山羊尖,高出海面3里多。区域内的车岭、九岭分别是寿宁县通往东南、西南方向的交通要道。箬坑隘、青草隘则是闽浙间的要隘。主要山峰寨宝尖,在寿宁县北部,洞宫山脉东麓,  主峰高出海面两里多,山势峭拔,峰峦陡峻,是犀溪、小溪的分水岭。山间有明初开凿的银坑洞130多处。明朝景泰六年,寿宁建县时移渔溪巡检司于官台山,并派兵驻守山寨,该山因此而得名。洞宫山余脉南段有白云山,以山顶白云缭绕而得故名。主峰高出海面近3里,是福安境内的最高峰。登顶可鸟瞰周宁、寿宁两县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卢镗与魏一恭率领部队赶往洞宫山,举目远望,只见洞宫山山势挺拔高俊,从半山腰分出多座山峰,那最高峰山羊尖像一把利剑直刺入云霄,真是山形如其名。半山腰以上的车岭与九岭把大山分作两股,那箬坑隘、青草隘两处险要关隘令带兵将领望而生畏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据向导的介绍,在洞宫山的东部山麓有座寨宝尖山,山间有明初开凿的银坑洞130多处。明朝景泰六年,寿宁建县时移渔溪巡检司于官台山,并派兵驻守山寨,该山因此而得名。由于这里地形险要,后来巡检司迁移到他处了,这里更加荒凉偏僻。只是那130多处银坑洞仍然常常有人去挖银矿。据传说,那银坑洞附近的古墓是南宋李纲墓,所以倭寇就被人带着去挖掘李纲墓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卢镗与魏一恭率领部队开始往山上爬,到了犀溪、小溪的分水岭处,那里是一段峡谷,卢镗正在侦察地形,突然“砰!”地一声,卢镗听到有飞物呼啸而来,说声“不好”,身体略转,子弹打在后面一个士兵身上,士兵身体一颤,感觉手臂麻了一下,士兵看看手臂,袖子已经红了,有鲜血冒出。卢镗命令部队隐蔽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进一步的侦察,卢镗发现,这个地形非常特殊,倭寇在峡谷两侧的山上埋伏有重兵,如果发起强攻,不但难以突破倭寇的防线,而且自己一方会付出重大人员伤亡。卢镗问当地人是不是还有别的道路可走,当地人说,除了这一条道路可以到达银坑洞,没有别的路可走,如果一定要走,只有一条极为偏僻的羊肠小道,那条路平日并没有人走,只有猎人走那条路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卢镗决定派遣一支小分队从猎人路对倭寇进行偷袭。卢镗派儿子卢相带领50人奔袭倭寇后方。卢相从小跟随父亲在军中数十年,一方面跟随父亲学习兵法战阵,一方面苦练武功,练就一身绝世武艺。每当遇到紧急情况,就派卢相带领一支奇兵去完成特殊任务。卢相不负父亲厚望,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。此时卢镗又把偷袭倭寇的任务交给卢相,卢相带着一帮各怀绝技的生死兄弟50人离开大营,在向导的带领下,从峡谷深处的猎人道绕到倭寇伏兵的后面,向倭寇后队突然发起进攻。这卢相等50人一个个武艺绝伦,使用的兵器也奇奇怪怪,卢相使用的是一杆虎头湛金枪,它属于长枪,头部是一个小老虎的脑袋,从嘴里伸出枪头。其他的人则有使用狼牙锤的,上面布满尖刺,和蒺藜差不多,宋朝梁山英雄五虎大将霹雳火秦明用的就是狼牙棒,它看起来就像个羚羊头,和方天画戟一样,除非力大如牛的人才能使用,威力极大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有使用拦面叟的,拦面叟其实就是铁质长杆大烟袋。其整体是由烟袋锅,烟袋杆,烟袋嘴三部分组成。它的上部分是烟袋锅,其主要技法为劈,砸;它的下部分是烟袋嘴,主要技法为戳,点。也有使用月牙刺、判官笔等民间武林人士用的兵器。

        龙头大铡刀形制为龙头鱼尾,但又不失铡刀的功能,全长近6尺,刀柄为扁方型握把,握把处长近4尺,活动空间较大。

        关于“十入般兵器”,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朝廷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,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:矛、镗、刀、戈、槊、鞭、锏、剑、锤、抓、戟、弓、钺、斧、牌。棍、枪、叉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三国时代,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,根据兵器的特点,对汉武帝钦定的“十八般兵器”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。九长:刀、矛、戟、槊、镗、钺、棍、枪、叉;九短:斧、戈、牌、箭、鞭、剑、锏、锤、抓。

        从以上各说看,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,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。有长器械,短器械。软器械、双器械;有带钩的、带刺的、带尖的、带刀的、有明的、暗的;有攻的、防的;有打的、杀的击的、射的、挡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由于卢相性格开放,鼓励同行学习各种兵器,结果这50名兄弟各怀绝技,善于根据对方的武术套路拿出奇招制胜。此时卢相与50名兄弟亮出奇奇怪怪的兵器与倭寇玩招术,倭寇的兵器比较单一,普通士兵一律使用三四斤重的战刀,只有上层武士才使用野太刀。卢相的兄弟们对倭寇的刀法进行过研究,认为日本刀法不过就是那么几种,一种是侧刺法,侧刺法是最普遍的刀法,既是全秉拿刀法,日本武士的惯用的那一种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种是立刀法,也就是所谓的牙突,立刀法则是刀刃向上,手握刀靶的后部,这种突刺法在瞬间突刺中具有较强大的威力,而且能够减轻手腕与手轴的伤害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三种是正握法,正握法还有个名字叫读心法,是日本武士一招定输赢时所用的读心术,正握突刺法就是瞬间读取对手的心理判断出其闪躲的位置,如成功自然就出现了二段刺三段刺等连续动作,但第一刺若失效,恐怕就无命使出二三次了,所以现实中不容许你失误,就象看剑道比赛一样,一招爆头!

        以上是最突出的三种刺法,当然还有好多象里手刺法等等。卢相的兄弟们知道,倭寇的长处是动作敏捷,出手凶狠,加上倭寇战刀锋利无比,所以倭寇单打独斗功夫深厚,所以要战胜倭寇,还得有比倭寇更快捷的动作,比倭寇更加凶狠的手段。针对倭寇的刀法进行过反反复复的演练,力求在倭寇还没有发招之前就先发制人,将倭寇致于死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卢相的兄弟们没有白费长时间的辛苦演练,今天第一次上战场实打实地跟倭寇较量,果然取得好战绩。当卢相和他的兄弟们出现在倭寇后队,倭寇猝不及防就被卢相的兄弟们用明抢暗器打死了数十人,仅仅卢相一人就用那杆虎头湛金枪挫死了6人,其余的有被狼牙锤打死的,有被狼牙棒打死的,有被烟袋锅砸在头上致死的,有被眼袋嘴锉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倭寇看到明军使用奇奇怪怪的武器,招术也奇奇怪怪无法捉摸,倏忽之间就死了许多人,心中大为恐慌,乌里哇啦嚷嚷着四散奔逃。卢镗与魏一恭看到倭寇阵脚已经大乱,率领部队从正面发起进攻,倭寇无心恋战,纷纷后退。卢镗与魏一恭率领部队向倭寇穷追猛打。由于倭寇长年在野外活动,练就一双能跑的腿,每个人都跑得很快,明军中除了卢相这一帮兄弟都跑得很快,其他大部队就跟不上了,只有卢相带领的这一支人马一直追击至银坑洞。忽然倭寇一下子不见了,都哪里去了呢?卢相忽然想到那130多个银坑洞。卢相只是听说银坑洞有130多个洞,但是不知道这些银坑洞到底有多大多深。倭寇是不是都躲藏在银坑洞里呢?如果倭寇躲藏到了银坑洞,要想搜寻他们就难了。于是停止了活动,等待着大部队到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却说卢镗率领大军追击至银坑洞,卢相汇报说,倭寇逃跑至银坑洞后突然就不见了,估计很可能是躲藏在银坑洞。卢镗问:“你们是  围追倭寇至银坑洞就不见倭寇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是的,我们看着倭寇的后背到了银坑洞,忽然就不见了,我们赶到银坑洞洞口,准备进洞搜寻,但是我想,倭寇如果躲在洞内,在暗处,我们在明处,如果倭寇对我们进行反击,只怕我们要吃亏。所以我们不敢贸然行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卢镗掠着胡须沉思片刻,说:“孩儿你分析得对,据说这些银坑洞有大有小,小的只能容纳几个人,大的就像一座宫殿,非常宽大,而且洞与洞相连接,形成连锁洞。如果倭寇躲在这样的连锁洞内,要剿灭他们还很不容易。看来我们只能在海上想办法了。于是卢镗与魏一恭决定先看看被盗挖的古墓。

        卢镗与魏一恭被当地人带到离银坑洞三四里的一块坟地,发现有两个地方堆放着新土,走近看,五六丈深的坑内摆排摆放着两具棺材,棺材盖都被丢在旁边,棺材旁边停放着一男一女两居尸体,尸体肉身完好,没有腐臭味,看不到墓碑,估计是被摆放在新土堆下面了。  卢镗看到这种场面,想着这墓主人曾经是一代名人,现在居然抛尸野外,所有随葬物品被抢掠一空,心中无比愤怒,恨不得将倭寇抓住碎尸万段!

        卢镗安排属下把两具尸体放入棺材,盖好棺材盖,然后把墓坑填平,恢复坟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卢镗与魏一恭回到驻地,立即出动所有战船在寿宁县北部海域巡逻,以求在海上发现倭寇的踪迹,果然发现了倭寇的船队。原来倭寇在洞宫山盗挖古墓被卢镗与魏一恭的部队追击,倭寇躲进银坑洞群中最大的五连洞准备与明军周旋。这五连洞有5个互相连通的大洞,可以容纳数千人。如果明军进入洞内搜索,一定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。卢镗与魏一恭审时度势,率领部队回到驻地,然后率领船队在海上巡逻,果然发现了倭寇船队。卢镗与魏一恭立即向倭寇船队发起冲击,倭寇知道船上火力敌不过明军,立即掉头就跑。倭寇船队都是轻型战船,虽然火力敌不过明军,但是行驶速度快,尽管明军全力投入划桨加快速度,但是仍然追不上倭寇船队。卢镗与魏一恭率领船队紧紧咬住倭寇船队追击,一口气追击至双屿岛。到了双屿岛,由于有葡萄牙人部署的强大火力,倭寇船队有恃无恐,卢镗与魏一恭眼看着倭寇船队躲进双屿港,明军没有办法了,只得怀着满腹愤怒回到驻地。


  (https://www.50331.cc/chapter/70610524/50441981.html)


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50331.cc 文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50331.cc